时间:2019-03-19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夏季太过炎热,中暑也发生的比较普遍。中暑之后,人会特别难受,除了做好防晒,中医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防中暑呢?
中医怎么看待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由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其常见的诱因。
中暑常见症状包括发热、乏力、皮肤灼热、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烦躁不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重症病例有头痛剧烈、昏厥、昏迷、痉挛等。主要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3种情况。
高温环境下,人们首先可以出现“先兆中暑”,表现为多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动作不协调等。这时如果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如果上述症状加重,则轻症中暑症状,患者的体温升高到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快,血压下降有可能是轻度中暑,需要及时处理,并休息几个小时。
重度中暑时,大多数患者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昏迷。此前患者常有头痛、麻木、眩晕、不安或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等,皮肤出汗停止、干燥、灼热而绯红,体温常在40℃以上。重症中暑症状,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急生命。
如何防中暑
防中暑:泡中药凉茶当饮料服用,有一定防中暑的作用。可参考以下配方:金银花8克、白菊花8克、淡竹叶5克、白参10克、藿香4克、豆卷10 克、用1200-1500毫升开水浸泡约1小时,冷后适当饮用,但阳虚之体(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拉稀等)的人应少用或不用。出汗多时,应注意补充水分和 盐分,一般1000毫升冷开水中加0、9克食盐饮用。
治中暑:轻、中度中暑,中医称为暑湿伤表感冒,以身热、汗出、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心烦口渴、胸闷脘痞等为主要症状。可用清暑祛湿解表 法,药用香薷5克、扁豆15克、厚朴5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鲜荷叶20克、鲜芦根15克加减煎水服。暑热偏盛者可加黄连、山栀,湿热盛者可加豆卷、藿香。此外,服用人丹、藿香正气水也有一定作用。重度中暑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中医4大穴位防中暑
1、关冲穴
关冲穴位于手无名指末节尺侧,距指甲根角0、1寸处。常按压揉捏此穴有泻热开窍、清利喉舌、活血通络的作用。当出现头晕、头痛、口渴、恶心、欲呕等中暑症状时,患者自己或其家人可用大拇指指腹按揉此穴,最好用指甲尖掐、压,要有一定力度,能够感到发麻胀痛,坚持半分钟到1分钟,然后再按压另一只手。
2、少冲穴
少冲穴位于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处。取此穴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俯掌的姿势,因为此穴位于小指指甲下缘、靠无名指桡侧的边缘上。常按揉此穴有生发心气、清热熄风、醒神开窍的作用。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左手小指指甲两侧的凹陷处,以垂直方式轻轻揉捏此穴位。值得注意的是,此穴是脑部的反射区,要慢慢地揉捏,不要用蛮力,左右手可互相揉捏。
3、中冲穴
中冲穴位于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常按揉此穴有醒神开窍、清心泻热的作用。当出现头晕、口渴、恶心、心悸等中暑症状时,患者自己或其家人可用大拇指指腹按揉此穴,最好用指甲尖掐、压,要有一定力度,能够感到发麻胀痛,坚持半分钟到1分钟,然后再按压另一只手。
4、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常按揉此穴有平肝泄热、疏肝养血、清利下焦的作用。当出现头晕、口渴、恶心、心慌、胸闷等中暑症状时,患者自己或其家人可用大拇指及时按压此穴,最好用指甲尖掐、压,要有一定力度,能够感到明显的发麻胀痛,坚持半分钟到1分钟,然后再按压另一只脚。或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按右太冲穴,3分钟后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按左太冲穴3分钟,反复做2~3次,共10~15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功能障碍者慎用;孕妇禁用。因此,不想遭受中暑困扰,就要提早防范。中医穴位防中暑有很好的效果,中医4大穴位防中暑,再热也不怕。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