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家庭自备的小药箱里,它算是“常驻部队”中的重要一员。家里人有了炎症,如尿道炎、肠炎、呼吸道疾病时,常常也会先想到它。这就是和我们频频见面的磺胺。可在20世纪30年代,它还躲在红色的染料里,直到德国化学家杜马克把它找了出来。从此它就成了细菌界惧怕的杀手。
红色染料,摇身一变成“杀手”
20世纪30年代,不少致病的“罪魁祸首”——细菌肆意泛滥。面对这场细菌大战,医学家和化学家们开始寻找抗菌的药物。德国化学家格哈德·杜马克也开始了寻找细菌“克星”的工作。他认为这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因为一旦找到理想的抗菌药物,将会拯救千千万万条生命。
杜马克整天泡在实验室里检验各种染料对细菌的杀伤力。终于,他发现一种叫做“百浪多息”的红色染料很有希望。他给一批小白鼠注射了“凶残”的溶血性链球菌,然后把它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注射“百浪多息”,另一组什么都不注射。不一会儿,那些没注射“百浪多息”的小白鼠一个个死去。而注射了“百浪多息”的小白鼠有的虽然最终死亡,但大大延长了存活时间,有的则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可“百浪多息”含有多种成分,究竟是哪种成分对可致人命的溶血性链球菌有杀灭作用呢?
磺胺,红衣杀手的撒手锏
经过反复试验,杜马克提炼出一种白色粉末,并把它用在狗身上作实验。他先将溶血性链球菌注射到狗身上,原本活蹦乱跳的狗很快就病得卧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气,动弹不得。这时,杜马克将准备好的含白色粉末的溶液注射到狗身上。不一会儿,狗就能摇摆尾巴,逐渐恢复原状了。这一实验证明:从“百浪多息”中提炼出来的白色粉末,对杀灭溶血性链球菌确实有效。这种白色粉末就是后来所说的磺胺。为了慎重起见,杜马克又在别的动物身上作实验,均取得预想疗效。
女儿,第一个被磺胺拯救的病人
正当杜马克准备验证磺胺疗效的临床实验时,一天夜里,他从实验室回到家,发现心爱的小女儿爱莉莎全身发烫,发高烧了。经询问,知道女儿白天玩耍时,不小心被划破了手指。杜马克很快请来当地最好的医生给女儿诊治,但病情并没有得到控制。爱莉莎昏昏欲睡,而且全身发抖,病情在进一步恶化。医生作了进一步后告诉杜马克,爱莉莎患的是败血症,凶恶的溶血性链球菌侵入了爱莉莎的血液,并大量迅速繁殖。
听到这话,杜马克如五雷轰顶,他扶着爱莉莎发烫的身体,看着她那两眼紧闭的小脸悲痛欲绝。忽然杜马克想到,我不是刚刚研制出一种叫做磺胺的药吗?这种药虽然还没在人身上作过临床试验,可在动物身上是很灵验的呀!爱莉莎既然已经病到这种地步,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救治,不妨把磺胺拿来试试。想到这里,他直奔实验室取来磺胺溶液注入女儿体内。几个小时之后,一直守在女儿床前的杜马克感到爱莉莎的高烧逐渐减退了。第二天清晨,奇迹出现了!爱莉莎睁开了眼睛,轻轻地说了一句:“爸爸,我舒服多了。”杜马克高兴得跳起来。再过一些时候,爱莉莎的病完全好了。杜马克自豪地对别人说:“治好了女儿的病,是对我发明的最高奖赏。”
磺胺,作为一种特效药,将千千万万个败血症病人生命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而杜马克的女儿爱莉莎是医学史上第一个被磺胺治好的败血症病人。随后生命垂危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儿子也因此药而得救。由于磺胺的发明对人类贡献很大,1939年,杜马克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接受这份殊荣,杜马克当之无愧,要不是他,也许,磺胺还在“百浪多息”的染料里做着红色的梦。
(实习编辑:周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