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8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初秋时节昼夜温差大,湿度仍然高企,很多人肚子受不了因而腹泻频发。在这段冷热差异大,干湿不均衡的季节,如何防泻也是一大学问。我们可以多用中医食疗,养胃补气,对防止腹泻有良好效果。
胡椒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实。本品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华南及西南地区有引种。国内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地。当果穗基部的果实开始变红时,胡椒尚未完全成熟,这时剪下果穗,晒干或烘干后,即成黑褐色,取下果实,通称黑胡椒。如全部果实均已变红时,说明胡椒已经完全成熟,这时采收,用水浸渍数天,擦去外果皮,晒干,则表面里灰白色,通称白胡椒。
胡椒的主要成分是胡椒碱,也含有一定量的芳香油、粗蛋白、粗脂肪及可溶性氮,能祛腥,解油腻,助消化。胡椒有防腐抑菌的作用,可解鱼虾肉毒。黑白胡椒在临床使用时有所区别,黑胡椒的辣味比白胡椒强烈,香中带辣,祛腥提味,更多的用于烹制内脏、海鲜类菜肴;白胡椒的药用价值较大,可散寒,健胃,增进食欲,助消化,促发汗。虽然黑白胡椒有所区别,但目前多互相兼用。
胡椒可止痛止泻
胡椒味辛,性热。有毒。入胃、脾、大肠经。功能温中散寒,止痛止泻,理气开胃,杀虫解毒。主治胃寒呕吐,腹痛泄泻,食欲不振,癫痫痰多及中鱼蟹毒等病症。成人内服煎汤每天3~6克;或入丸、散。外用可研末调敷或置膏药内贴敷。
但胡椒性热,故阴虚有火、咳嗽咯血、消化道溃疡合并出血、痔疮肿痛出血、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牙龈肿痛者忌服。绿豆能制胡椒之毒。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胡椒具有抗惊厥、杀虫、利胆、升压等作用,可用于惊厥、蛔虫病、胆囊炎、低血压的辅助治疗。
正是因为胡椒辛热,可入胃、脾、大肠经,功能温中散寒,止痛止泻,故对受寒引起的腹泻,嚼胡椒或胡椒研粉冲服均是可行且有效的。对宝宝因受寒引起的腹泻,可取少量胡椒粉,温开水送服,或将胡椒粉撒于大米饭中,捏成饼状贴肚脐上,或以胡椒粉敷于肚脐眼,用伤湿止痛膏封严。对成人受寒引起的腹泻,轻者可单用胡椒,重者可以加用附子理中丸或四神丸等药物治疗,但需要指出的是,一旦问题解决,就应该逐渐减量,并在3天之内停止治疗,以免过用出现热过头或中毒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胡椒不管是内服还是外用,有本品过敏史者禁用。若一旦发现在使用胡椒的过程中出现皮疹发痒,或腹痛腹泻呕吐加重,甚至呼吸困难时,要考虑到胡椒过敏的可能,这时必须停用胡椒,并采取抗过敏治疗。
止泻还可试试超米粥
处暑以后,虽然天气还是炎热,但是却出现了很多腹泻的情况,这种胃肠型的腹泻给很多人带来了困扰,症状多为腹泻、低烧、呕吐、腹痛、盗汗、浑身酸痛、食欲不振等。此时人们需要及时注意消暑祛湿,减轻身体的不适。
初秋腹泻尝试超米粥
一般由病毒感染、夜间开空调着凉、生冷饮食、不洁食物和其他感染造成。因此要及时的治疗,以免病情严重或者引发其他病症。中医在建议大家通过药物的治疗外,也可以通过食疗调理,例如:超米粥。
食疗方:取大米约400克(四次用量,一般每天喝两次到三次),把锅洗净后,上火烧干,不能见油。把大米倒入锅中,中小火慢慢翻炒,直到大米颜色开始变黄后改小火。继续翻炒至大米变为褐黄色或咖啡色为止。将100克炒米中加水(一般与正常熬稠米粥的水量相同),大火烧开后改小火慢熬至黏糯即可。
方解:大米有健脾养胃的功效,炒过之后,大米中的淀粉更容易糊化,不仅不会给肠胃带来负担,更能养护肠胃。
夏季腹泻可试热疗
夏秋交替天气仍然炎热,容易出现肠胃不适,轻则消化不良,重则胃寒腹泻。在服用一些药物的同时,还可以采取一些应急措施,尤其是热疗法能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
1、停止进食1-2餐,使胃肠得到休息调整。
2、搓热双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及逆时针各按摩30圈,然后再搓热双手按摩小腹。
3、注意腹部保暖,必要时可用热水袋敷于局部。还可以用电吹风对着自己的腹部反复吹,直至肚子舒服一点为止。
4、用生姜红糖煮水饮用,可以健胃去暑化湿。
5、适当进食各种粥,如小米粥、绿豆粥、红豆粥、薏米粥,可以健胃解暑,喝粥时还可配点咸菜。
![]()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