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8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腹满,证名。指腹部痞满或满胀。《素问 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成无己谓:“腹满者,俗谓之肚胀是也。”(《伤寒明卫生论》卷一)当辨其虚实寒热。《本经疏证》卷三:“胀满而按之痛者为实,不痛者为虚;胀满而时能减者为寒,不减者为热。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虚而寒者之治也;大承气汤、大柴胡汤、厚朴七气汤、厚朴三物汤,实而热者之治也。”亦可见于臌胀、蛊胀等病。腹满,若是不及时治疗,也会引起很大的身体反应,严重影响个人的正常生活。那么,面对腹满这种疾病,应该如何治疗它呢?下面有几个治疗方法。
腹满一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趺阳,胃脉,在足趺上(即冲阳也),微弦者,肝胆之气也。
脉见微弦,则木邪克土,戊土贼于甲木,胃逆而浊气不降,法当腹满。
若不腹满者,则甲木不贼戊土,乙木必贼己土,脾陷而清气不升,法当便难,以脾陷肝郁,不能行其疏泄之令也。
肝胆之脉,行于胁肋,若见两胠疼痛,此虚寒之气,从下而上也。
当以温药服之,温暖水土,以舒木气也。
盖木生于水,木气之郁,必因水寒,水位在下,木位在左右胁肋之间,两胠疼痛,是木气之郁,此必寒水之气从下而上侵于木位也。
腹满二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趺阳以候阳明,寸口以候太阴,寸口脉弦者,肝木之克脾土也。
木邪郁迫,经气不舒,故胁下拘急而痛,
木郁阳陷。阴邪外束,其人当啬啬恶寒也。
啬啬者,皮毛振悚,战栗不宁之义也。
此申明上章之义也。
腹满三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阳清而阴浊,清则通而浊则塞,中气痞塞,是以满也。
腹满时减,复如故者,阳有时而复,故减,阴有时而胜,故复如故。
阴易胜而阳难复,是以减不逾时而旋即如故。
此为阴胜而内寒,非有陈宿之阻格,当与温药,以驱寒邪也。
腹满四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色和者,善嚏。
欠者,开口出气。
《灵枢口问》: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
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
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
中寒之家,阴气下盛,招引阳气,引则阳陷,而阳性升浮,随引即升,一陷一升,是以有欠,常引常升,故喜欠也。
缘其阴盛阳衰,升气少而降令多,不必日暮而阴常司权故也。
清涕出者,肺气之上熏也。肺气郁阻,不得下达,则上熏鼻窍而生清涕。
鼻孔窄狭,积气不能畅泄,故冲激而为嚏喷。
以其中气虚寒,枢轴不运,肺无下降之路,因而逆行上窍,肺气熏冲,是以清水常流而嚏喷恒作。
然欲涕而即出,犹是上焦阳气之稍盛者,阳稍盛,则颜色和也。
腹满五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中寒,其人大便下利,以其里阳之虚也。
若欲嚏不能,此人肚中阳虚而寒盛也。
《灵枢,口问》: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则为嚏。
嚏者,肺气逆行,蓄极而通,而泄路迫狭,故激而为响。
至于欲嚏不能,则气虚寒盛,较上之善嚏者,又不如也。
腹满六
病者痿黄,燥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病者痿弱发黄,咽喉干燥而实不觉渴,是湿旺而土郁也。
土气困乏,则痿靡不振。
木气不达,则入土化黄。
木主五色,入土为黄。
木郁风动,则咽喉干燥。
水胜土湿,则不渴。
若胸中寒实而下利不止者,火凘金冷,土败木贼,阳无复机,必主死也。
腹满七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瘦人阳气衰乏,绕脐痛楚,腹中必有风冷之邪壅遏,谷气不得运行。
寒水风木,合而贼土,冲突击撞,是以痛也。
而反下之,败其微阳,阴邪无制,其气必冲。
若不冲于膈上,必填于心下,心下痞硬之证,于是作也。
腹满八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
脉数弦者,当下其寒。
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
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其脉数而兼紧,此乃弦脉,其状如弓弦硬直,按之不能移动,是中气虚寒,木邪克土之诊。
脉数弦者,寒气凝结,当以温药下其积寒。
脉紧大而迟者,浊阴上逆,必心下痞坚。
以大为阳明之脉,胃气上逆,壅碍胆经降路,甲木逼迫,胃口结滞,故心下坚硬,紧大而迟,则心下之坚,全是阴邪结聚。
缘阳位一虚,则阴邪乘虚而上凑,非冲塞于胸膈,则痞结于心下也。
凡脉大而紧者,是为阳中有阴,可以温药下之。
《伤寒脉法》:紧则为寒,内外之寒,皆令脉紧。
外紧而内大者,阴盛而外束也。阳为阴束,鼓宕不能外发,故内大而为紧。
内紧而外大者,阴盛而内格也。阳为阴格,浮动不能内交,故外大而内紧。
积阴内凝,非下不去,是以可下。
下宜温药,大黄附子汤,是其法也。
腹满九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病者腹中胀满,按之不痛为虚,虚满而未至滞塞也,痛者为实,实满而已至壅阻也。
陈宿凝瘀,是可下之。
舌黄者,湿气乘心,故舌起黄胎。
以心窍于舌,土性湿而色黄也。
痛满因于气滞,气滞必缘土湿,
舌胎黄色,湿之外候,其未下者,下之湿气内泻,则黄色外退矣。
腹满十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者,水寒木郁,肝气梗涩。
而怫怒冲突,必欲强行,气转肠鸣,声如雷引,排触击撞,是以痛切,胸胁逆满。
呕吐者,胆胃上逆,经络壅塞,浊气熏冲,则生呕吐。
附子粳米汤,
粳米、甘、枣,补土而缓中,
半夏、附子,降逆而驱寒也。
◎附子粳米汤百二十九
附子粳米汤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腹满十一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心胸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者,土火俱败,寒水上凌,胃气奔逆,不能下降也。
腹中寒气,上冲皮起,头足出现,上下走痛而不可触近者,寒水与风木合邪,肆行无畏,排击冲突,势不可当也。
大建中汤,
胶饴、人参,培土而建中,
干姜、蜀椒,补火而温寒也。
◎大建中汤百三十
大建中汤
干姜四两 蜀椒二合,炒去汗 人参一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粥,温覆之。
腹满十二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寒气厥逆,寒气在内,手足厥冷也。
四肢秉气于脾胃,寒水侮土,四肢失秉,是以厥逆。
寒水上凌,心火凘败,是宜泻寒水而护心君。
赤丸,
茯苓、乌头,泻水而驱寒湿,
半夏、细辛,降浊而下冲气,
真朱,保护心君而止痛痛也。
◎赤丸百三十一
赤丸
茯苓四两 乌头二两 半夏四两 细辛一两
上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下三丸,日再夜一服。
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真朱即朱砂,非宝珠也。
腹满十三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脾土寒湿,肝木郁遏,以温药下其湿寒则愈矣,
宜大黄附子汤,
辛、附降逆而驱寒,大黄下积而破结也。
◎大黄附子汤百三十二
大黄附子汤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腹满十四
腹满痛,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腹满痛,发热十日,脉浮而数者,外感风邪,经腑皆郁。
经气不泄,故发热脉浮,腑气不通,故腹满而痛。
而饮食如故,则内证非寒。
厚朴七物汤,
姜、桂、甘、枣,解表而和中,
枳、朴、大黄,泻满而攻里也。
以小承气而合姜、桂、甘、枣,重用生姜,亦温下法也。
◎厚朴七物汤百三十三
厚朴七物汤
厚朴半斤 枳实五枚 大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三两 大枣十枚 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
呕者,加半夏五合。
下利,去大黄。
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腹满十五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痛而内闭不通,必郁而生热,直用寒泻,不须温下。
厚朴三物汤,枳、朴,泻其满,大黄通其闭也。
◎厚朴三物汤百三十四
此即小承气汤,而分两不同。
厚朴三物汤
厚朴八两 枳实五枚 大黄四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物,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腹满十六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方在“痉病”。
腹满时减,已复如故,此为寒也。
今腹满不减,虽少减,而究不足言减,此非虚寒,是实邪也。
内实,故常满而不减,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也。
腹满十七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心下满痛者,少阳之经郁迫阳明之腑也。
少阳之经,由胃口而行两胁,胆胃上逆,经腑壅塞,故心下满痛。
此为实也,法当下之,
宜大柴胡汤,
柴、芩、芍药,清解少阳之经,
枳实、大黄,寒泻阳明之腑,
半夏、姜、枣,降逆而补中也。
◎大柴胡汤百三十五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 大枣十二枚,枳实四枚,炙大黄二两,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