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8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 黄绍刚
很多人每天都会大便,但大多数都是一冲水就完事了,其实,大便里也藏着大学问。大便的形状、硬度、颜色及味道预示着肠道的状态。针对不同的便便形状,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疗方。
大便都有啥样呢?
根据正常大便、便秘和腹泻这三种情况,可大致地把大便分为六种类型:香蕉状、一颗颗坚硬状、一条条圆滚状、半膏状、泥状(糊状)、水状。而这六种类型的大便是由其中的含水量决定的,一般来说,普通的大便含有70%~80%的水分,少于或多于这个含量,就是便秘和腹泻时大便的形状了。若水分的含量低于70%,就会硬硬的,成坚硬状或圆滚状;若水分高于80%少于90%,会呈半膏状或泥状;水分高达90%以上,大便就会呈水状了。
大便面面观
健康识“便”
香蕉型
此种大便是健康的标志,颜色为土黄色或红褐略带土黄,软硬程度适中。若人的体质较好,拥有良好的排便习惯,饮食均衡,就会排出完美的香蕉型大便。
细长型
大便呈软弱无力的细长状,好发于为减肥而减少食量,使腹部肌肉无力的人群。若大便是细长型,就需要十分关注了,通常情况下肠道痉挛,肠道蠕动快,使得大便停留时间短而产生,或者肠道内有器质性病变如息肉、肿瘤等,也会拉细长的大便。
注意事项:注意保暖,不要让肠道受凉;不要过多进食滑肠的食物,如坚果、麻仁等。
【食疗方】
可服用行气通腑之品,如木香、台乌、槟榔等。还可以食用酸奶来促进肠道的活性,改善肠道环境。
枳术瘦肉汤:枳实12克、白术5克、瘦肉100克、生姜1片。加入750毫升的水(约3碗水),煲到250毫升即可,此方为一人分量。
水液型
顾名思义,水液型大便就是像水一样的状态,是水分几乎没有被肠道吸收,往往是突然有便意,不能多忍一刻,要泻了才稍微舒服点。中医认为,体内有寒湿或湿热,也会使得肠道不易吸收水分而产生水液大便。
注意事项:由于大肠粘膜不足导致腹泻不止,此时宜清淡饮食,避免饮食刺激性,不要进食高脂肪或高蛋白食物,可多摄取容易吸收的食物。必要时要禁食,减少胃肠负担。除此之外,由于体内偏冷,会导致肠胃紊乱,因此暖化身体会带来改善效果。若腹泻严重,口服黄连素可有效缓解,但应立即就医治疗,以防食物中毒或寄生虫等因素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食疗方】
可服用布楂叶、绵茵陈、土茯苓等。
马齿苋蒜头碎肉汤:马齿苋200克、完整蒜头1个、瘦肉50~100克。将瘦肉剁碎,加入1500毫升的水(约6碗水),约煲20分钟即可,此为2~3人分量。
黏稠型
大便如泥巴一般,接近腹泻的状态。这种是在拉细长型大便没有及时调理的情况下,水分没有完全被吸收,长期下来造成肠道的不正常。体内很可能是湿气重或脾虚,若不及时“修复”肠道健康,就会演变成“过敏性肠道症候群”了,要多加注意。
注意事项:出现黏稠型大便,代表大肠无法完全吸收水分,此时应尽量避免刺激性食物和寒凉的食物,如不能喝冷饮、吃雪梨等。同时身体过于疲累也会引起肠道的运作失常而产生黏稠大便,要注意休息。若拉黏稠型大便持续了好几天,就要考虑是否是食物中毒或寄生虫所致了,这时应立刻就诊做详细检查。
【食疗方】
可适当食用薏米、淮山、莲子、北芪等。
木棉花茵陈蜜枣鲫鱼汤:木棉花40~50克、绵茵陈10克、蜜枣3个、鲫鱼1条、生姜3片。先把鲫鱼煎黄,再加上2000毫升水(约8碗水),煲1小时即可,此为3~4人分量。
软硬掺杂型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腹泻与便秘交替型或不确定型,属于气滞型。
注意事项:要注意休息,适当舒缓压力。为了使肠道尽快恢复健康环境,还要均衡饮食,特别要注意早餐的营养,适当运动。
【食疗方】
可服用些宽肠理气的食物,如陈皮、砂仁粥等。
大芥菜番薯汤:大芥菜和番薯各一斤。洗净材料,加入2000毫升水(约8碗水),煲约半个小时,加少许盐调味即可,此为3~4人分量。
硬邦邦型
这就属于传统的便秘了,拉出来的大便是小颗偏硬的,甚至是羊粪状。是由于大便长时间堆积在肠道中,使得水分被肠道过多地吸收而导致的。此人多为阴津不足,肠道燥热而引起。
注意事项:此时宜多饮水、多食粗纤维食物,促进肠道蠕动,加强运动。
【食疗方】
可加服生地、玄参、麦冬等养阴之品,必要时加用火麻仁、郁李仁等润燥之品。
火麻仁瘦肉汤:火麻仁50~60克、瘦肉50~100克、生姜2片;加入2000毫升水(约8碗水),煲约1个半小时即可,此为2~4人分量。
(本文来源:广东省中医院微信订阅号,微信号gdhtcm)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