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5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现在社会,人们工作压力大,越来越多人注意饮食健康,而广告里铺天盖地提出的粗粮概念也让粗粮养生观念深入人心。虽说粗粮容易填饱肚子,又可以养生,不过,这也并非意味着可以随意大吃特吃。
中医详解五谷杂粮的功效
黑米:黑米是糯米中的珍贵品种,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理想的膳食调养品,也是营养价值极高的滋补品,《红楼梦》中称之为“御田胭脂米”。
小米:小米能益肾和胃、除热补虚、安神健胃。小米所含丰富的色氨酸,可轻松被人吸收,色氨酸会促使分泌五羟色氨酸促睡血清素,是很好的安眠健胃食品。
高粱:高粱能温中涩肠、止霍乱、利小便、健脾益中、补气清胃。高粱对小孩消化不良、大人脾胃气虚现象有显著的治疗功效,对体质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薏米:薏米能够清热强身、健脾补肺、止泻和胃、消浮肿,可缓和肠、胃轻度炎症。薏米适合脚气病、浮肿者食用,也可改善粉刺、淡化黑斑、雀斑与皮肤粗糙等现象。
芡实:芡实能补脾益肾、收敛止泻、镇痛镇静、缓和腹泻、神经痛、风湿骨痛要膝关节痛等症状。芡实也能健脾胃、补脾生血,使人耳聪目明,美化肌肤,防老抗衰。
荞麦:荞麦能益气力、开胃宽肠、清热解毒。荞麦在医学临床上被使用于防治高血压、脑中风、动脉硬化、肾炎等疾病。其中所含大亚油酸,可降低胆固醇与体内血脂。
黄豆:黄豆能够健脾开中、润燥消水、宽中益气、清热散血;黄豆能预防改善乳癌、前列腺癌及改善妇女更年期症状、骨质疏松等;保持血管软化、改善缺铁性贫血、神经衰弱。
燕麦:燕麦能够补脾益肾、止血消肿、补虚强体。燕麦所含的亚油酸对糖尿病、便秘有很好的改善,并抑止胆固醇、调理病后体弱、预防心血管疾病、维持身体血糖稳定。
这五种人不宜多吃杂粮
1、消化能力有问题的人
消化能力有问题的人(例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不适合吃五谷杂粮,因为这些食材较粗糙,跟胃肠道物理摩擦,会造成伤口疼痛。容易胀气的人,吃多了也不舒服。有肠胃疾病的人,别吃太多荞麦类,因为荞麦类容易有消化不良的问题;也要斟酌吃大豆类,避免胀气。
2、贫血、少钙的人
谷物的植酸、草酸含量高,会抑制钙质,尤其抑制铁质的吸收,所以缺钙、贫血的人,更要聪明吃,例如,牛奶不能跟五谷饭一起吃,才不会吸收不了钙质。另外,红肉所含的血基质铁,可不受植酸影响,但老人家多半不敢吃红肉,加上如果为了健康一味吃五谷杂粮,会很糟,有些人因为杂粮吃太多,贫血一直无法改善。女性也是一样,如有贫血问题,又喜欢吃杂粮,一定要补充红肉,一天的肉类来源有一半必须是红肉。
3、肾脏病人
肾脏病人反而需要吃精致白米。因为五谷杂粮的蛋白质、钾、磷含量偏高,当成主食容易吃多,病人身体无法耐受。一位在医院负责慢性肾脏病人的饮食健康的张悟本说,不时会遇到病人濒临洗肾危机时,回家赶紧舍弃白米饭,换吃五谷杂粮,想重振健康;结果三个月后回诊,抽血检测,发现病人的钾、磷突然飙高,仔细问才知道病人反被聪明误的作法。
4、糖尿病人
糖尿病人要控制淀粉摄取,即使吃五谷杂粮,也要控制份量。而且五谷杂粮虽然因为纤维够,有助于降血糖,医护人员多鼓励糖尿病人吃,但一旦糖尿病合并肾病变,这时就不能吃杂粮饭,得回过头来吃精白米,不少病人因此困惑不已。
5、痛风病人
痛风病人吃多豆类,会引发尿酸增高,五谷当中的豆类摄取份量就要降到最低。
不同年龄段的粗粮食谱
女性,花生+薏仁。女孩子如果常经血过多,可以薏仁(1杯)+花生(2汤匙)+猪肠一起煮汤,并记得不要剥掉花生衣,因为花生衣有凝血的作用。如果想要养颜美容,可以把薏仁+黄豆+松子或芝麻打成豆浆喝。薏仁、黄豆、松子需在前一天先泡软。
小孩,花生+荞麦。小孩如果对花生不过敏,可在牛奶中加入花生,因为花生有活化脑细胞的功效。过敏的孩子可在牛奶中加入荞麦粉,因为荞麦含有抗组胺的天然成分,可缓解过敏症状。
青春期,薏仁+芝麻。青春期容易长痘,可把薏仁加白米、糙米混煮成饭,因为薏仁能美白、利湿、润泽、抑制毛囊发炎。骨骼生长期,可把白米、糙米、豆类混煮,并可多吃芝麻、玉米。尤其芝麻富含维生素E、亚麻油酸,可刺激生长激素,并不让脂肪囤积体内。玉米可切块或削下玉米粒,加排骨一起煮汤。
中年人,常吃薏仁。中年人可以薏仁+南瓜、冬瓜+小鸡腿,一起煮汤,除了利尿、除湿、消脚气外,还可促进体内分泌瘦素,抑制脂肪堆积。
老年人,黄豆+小米。老年人要保护脑细胞,如果没有痛风问题,可多吃黄豆,黄豆+芝麻+核桃+水,用豆浆机做成豆浆,还可以加入牛奶,一周吃两三次。老人容易消化不良,晚上可吃小米粥,或把小米粥加“长寿果”花生、“长寿瓜”地瓜一起煮。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