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5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中医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可见,脾胃对人体健康来说非常重要。那么,怎样养脾胃最正确、最健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
养脾胃 先养心情
首先,脾胃是有“感情”的,“情志养生”也是养脾胃。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心情抑郁、情绪低落时,会茶饭不思,而放松的环境和愉快的心情则会使你胃口大开。临床发现,在胃病患者中,追溯病史会发现约七成跟情绪有关,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还发现,胃功能失调者,患抑郁症等各类情绪病的机会比一般人高3.1倍至4.4倍。由于“情绪”变化常可引发胃肠功能的改变,所以胃被称为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情志伤胃”,古代先贤对于胃病的治疗多重“调节情绪”。据载,宋代有个文学家叫秦官,得了胃病,情绪不好,他的一个朋友拿着王维的画来拜访,说:“天天看这幅画,胃病肯定会好!”他充满怀疑,但朋友面子不好驳,就每天躺在床上看那幅画,看到画中山清水秀的美景,画上题的优美诗词,心情变得非常好,好像身临其境,过了一段时间,胃病果然好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情绪对脾胃具有重要影响,所以要养脾胃,先养心情。
五谷饮食,好脾胃
其次,脾胃者,仓廪之官也,饮食养生从养脾胃开始。在五行中,脾属土,土位居中央,四方兼顾,“土”的含义就在于能生化万物。脾与胃共同参与饮食消化吸收。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将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比作仓廪,可摄入食物,并输出水谷精微以化生气血,输布全身。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水谷。故养脾胃最好的莫过于五谷。《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都是作为辅助,发挥补益作用。但当下人们对五谷的重视却相当不够,且不说为了减肥不吃主食的美女们大有人在,甚至很多聚会上,由于吃菜已吃饱了,主食常被取消。长期如此,对脾胃则是严重损伤。
养脾胃不仅要多吃五谷糙米,还要注意饮食有节和多样化,顺应四时,各种美味食物,如粳米、糯米、锅巴、番薯、薏苡仁、饭豇豆、白扁豆、牛肉、牛肚、鲫鱼、鲈鱼、大枣、莲子肉、花生、栗子、藕、香菇、高粱、玉米、豇豆、马铃薯、芋头、面筋、花菜、大白菜、胡萝卜、荠莱等,练就“十八般武艺”,把这些做得色香味俱全,每天打造好胃口,当然也不要过饱,不吃冰冷食物,呵护脾胃之气,关键在于长期坚持。
适当劳作增强脾胃
同时,脾主四肢,适当的体育锻炼,就是养脾胃。《素问-太阴阳明论》载:“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说明脾胃之气将水谷精微输送至四肢,才能发挥四肢正常生理活动。药王孙思邈认为“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小劳就是适当劳作。他年轻时常常荷锄挎篓,长途跋涉,步入深山老林采药。晚年在居住地开辟一个药圃,栽培各种药用植物,仍坚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从中医学角度出发,经络系统分布人体四肢,故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促进经气运行,反作用于人体脾胃,使脾胃功能增强。一般来说脾胃功能强的人,四肢肌肉也比较发达,而对女性来说,脾胃健康的人胸部通常比较丰满,因为胃经的循行路线即经过乳头,脾胃功能强健,胃经经气充足,对胸部的发育和丰满曲线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不妨锻炼,尤其是腿部,对小腿上的脾经起到很好的紧松刺激作用。日本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多动脚趾可以养脾胃。其实,这个观点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很早就有论述。中医认为,人体的各脚趾都与脏腑相通:肺、大肠属金,对应大趾;脾、胃属土,对应二趾;心、小肠属火,对应三趾;肝、胆属木,对应四趾;肾、膀胱属水,对应五趾。脚趾位于人体的末端,远离心脏,足尖部的血液循环较差。足趾产生病理的改变会通过经络反馈到相应的脏腑。故脾胃虚弱的人经常活动脚趾,可使体内气血通畅、阴阳平衡、扶正祛邪。如注意保健二趾,就能起到调养脾胃的作用。
健脾祛湿可用蜂蜜
腹泻是脾胃虚弱、脾不运化的典型表现。中医认为,脾若不能运化水湿,不但造成腹泻,还常造成痰湿。因此,长期腹泻的病人,需要健脾、化湿、补气、止泻,一般用参苓白术丸加减;每天清晨腹泻的“五更泻”患者,要加用四神丸补肾;如果有手脚发凉等虚寒表现,可用附子理中丸加减。
蜂蜜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还可以促使胃酸分泌,增强肠蠕动,缩短排便时间,对肠胃非常好。每天晚上临睡前或起床后,喝一杯温蜂蜜水,长期的坚持,常常有便秘或大便干燥的人,平时也可以喝蜂蜜水调理。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喝冷饮、吹空调、不注意保暖,变成虚寒体质,虚寒症最大的表现就是脾胃差。
中医建议煮红糖生姜水,如此可以祛除寒症,提高中气,养脾胃。腿脚冰凉的女性,大多脾胃也不好,也可以经常食用姜糖水。养脾胃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少憋气少生气,中医五行学说里,肝属木,脾胃属土,木是克土的,常常生气,心情烦躁就会导致肝受损,从而也影响了脾胃健康。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