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5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 林嬿钊
俗话说:“大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在这酷热难耐的节气,人体的精神、心态、情绪也会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微妙变化。不仅容易感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还经常会使人“心火”妄动,表现为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甚至频繁与别人发生争执,这种现象被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症”,俗称“情绪中暑”。
小测试 测一测
你是否已经“情绪中暑”
1、情绪烦躁 常会因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家人或同事发火,而自己则觉得心烦意乱,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经常丢三落四。
2、心境低落 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了,觉得日子过得没劲,对同事和家人缺乏热情,此种情况清晨稍好,下午变坏,晚上更甚。
3、行为古怪 常会固执地重复一些生活动作。
气温超过35℃, 人容易情绪失控
人的情绪与外界环境有密切联系,当遇到持续高温天气和外界大环境变化时,人体这一小环境受到的影响也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低温环境有利于人的精神稳定,一旦温度上升的变化幅度增大后,人的精神、情绪就会产生波动,不仅给人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会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以致出现情绪烦躁、爱发脾气、记忆力下降等现象。
正常人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就明显增强,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
“情绪中暑”对人们的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甚大,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者。因为夏气通于心,暑气易伤心,夏日的不良情绪更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加重,甚者引发猝死。所以,大暑养生预防“情绪中暑”同样重要。
提醒
阴暑也伤身,切莫“因暑贪凉”
天气炎热时人体出汗较多,毛孔处于开放状态,此时机体最易受外邪侵袭。阴暑常常是由于人们错误的解暑方式引起,如汗后冲凉、贪凉饮冷、长时间使用空调、电扇等,尤其是暑热天气从室外回来后急着冲凉,最易导致寒湿之邪,因阻遏气机、暑热不得散而出现头痛恶心、鼻塞流涕、喉痛咽干、四肢酸痛、肌肤发热而无汗、呕吐、腹泻等。故明代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这是告诫人们在酷热的夏季,在解暑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要保护体内阳气,平时就要注意不要过于贪凉,控制好空调温度,室内外温差尽量勿超过5℃;长期在空调环境下工作者要多起身走动,活动筋骨,适当开展户外活动;夜眠时避免通宵达旦地使用风扇、空调,空调环境尽量少穿露肩衣,更不能露宿野外;饮食要注意节制生冷,尤其是小孩子脾胃虚弱更易受损,家长的引导最为重要;同时要避免在大汗之后立即进行冷水淋浴;尤其要避免日晒后马上冲凉或冲洗手足、洗脸,应注意稍作休息后再冲洗。
4个方法赶跑“情绪中暑”
造成“情绪中暑”的内因,归根结底,还是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差。因此,在炎热的高温环境中,需要我们尽量学会心平气和、恬淡安宁,以达到“心静自然凉”之效。
第一,“静心”养生。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遇事越要心平气和,不要生闷气。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感到心烦意乱时,可以听一段空灵的轻音乐,想象绿林、蓝天、大海等令人凉快的东西,让自己的意念遨游于冰山雪峰或寒冷刺骨的呼啸北风中,忘却热浪袭击,降低心理热度。
第二,保证睡眠。夜间11时至凌晨1时是脏腑气血回流的时间,此时,血回流到肝脏准备储存精气能量,如果不睡,能量无法被贮藏,就会肝盛阴虚、阴阳失和。所以,经常作息颠倒或长期熬夜的人,通常情绪也不稳定。
第三,多吃清淡开胃食品,及时补充水分和维生素。日常膳食应尽量减少进食油腻食品,多进食一些清淡“清火”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等,不仅能防暑,还能增进食欲。注意多饮水,以调节体温,改善血液循环。
第四,注意养气。少想烦心的事,多想愉快的事,日常行住坐卧都要保持不急不缓的动作,让呼吸均匀有序,“气”自然就会“和”和“顺”了。
(本文来源:广东省中医院微信订阅号,微信号gdhtcm)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