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7月23日是夏天的大暑节气,这说明天气越来越热了,在养生当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什么呢?中国有句俗语为“心静自然凉”,由此看来除了养生外还要养心。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大暑节气养生的方法都有哪些吧。
大暑节气需养心
大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盆地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夏至以后,经过三个“庚日”就入伏了。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前后,热死泥鳅”“大暑到,暑气到”等谚语。大暑时节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极端的热”。这样的天气会给人们的工作、生产、学习、生活各方面带来很多影响。
根据中医理论,夏季在五行中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因此,暑天养生的一大关键就是养心。中医所说的心并非仅仅指心脏,而是包括心脏在内的整个神经系统甚至精神心理因素。。暑天炎热,人们容易产生烦躁情绪,因此心理养生不可忽视,保持平和心态和愉悦心情,有利于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缓新陈代谢、减轻燥热感。
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心神宁静。暑天天亮得早、黑得晚,作息时间应作相应调整。可以早起晚睡。不过“晚睡”指的可不是晚上十一二点睡,而是九点以后。睡眠时间不够,可通过午睡补充。午睡最好平躺,不要趴着。
很多人暑天坚持锻炼身体。暑天运动量不宜过大、过于剧烈,应以运动后少许出汗为宜,以免运动量过大、出汗过多损伤心阴。
除此之外,大暑养生还应要注意4防。
大暑节气养生需4防
防伤湿:大暑正值中伏,此时南方地区降雨不断,空气温度乃全年之最。湿易伤脾,且易与暑热相兼为患。湿热交蒸,常使人感到头昏身重、胸中烦闷不适、四肢无力、食欲不振;湿热下注,可致肠炎、痢疾等。
防中暑:三伏天是一年当中阳气最为旺盛之时,体温调节功能较差的人,在高温环境中很容易中暑。因此,要注意不可在常时间在太阳底下暴晒,烈日当头时不要出门,勿做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的睡意。
防受凉:酷暑天气,人体毛孔开放,出汗较多,此时阳气大泄,卫外不固,风寒之邪极易乘虚而入。因此,要防“阳暑”,也要防“阴暑”。古人讲,“夏不欲穷凉”,过度贪凉可致“热伤风”,而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受寒后常使病情加重。
防“火”:三伏天,外湿入内,使水湿困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而暑湿对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祛暑化湿健脾的食物为宜,如冬瓜、黄瓜、绿豆、赤小豆、薏米等。三伏天饮食上还应注意多吃祛火的食物,如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由于天儿热,很多人休息不好,睡眠质量不高。此时,人们往往容易让人火气上升,如: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在不过度的情况下,“喜”能够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
天气越来越热,降温养生快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