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5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春雨绵绵,三月的空气中总是有挥之不去的湿意,人体内的湿意也总是带来身体各种各样的问题,该如何祛湿就变成养生的重中之重。春季该如何祛湿,看看中医有哪些方法吧。
春季体内湿气重的症状表现
中医学认为,“湿邪”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之一,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就会成为致病因素,并侵犯人体导致疾病。
春季气候潮湿,人体容易遭受湿气困扰。湿气指代一类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邪气。湿可从外而受,亦可从内而生,故从发病的角度“湿”可分为外湿及内湿。体内湿气重有以下表现:
1、湿性重浊:头重身困,四肢酸楚;或者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小便混浊、不利、大便溏泄,或下利脓血,甚至女性白带粘稠腥秽等。
2、湿性粘滞: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小便不畅,大便粘滞不爽等;二反映在病程上,缠绵难愈,如风湿病等。
3、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出现胸脘痞闷,小便短涩,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状。
中医祛除春季体内湿气方法
一、艾灸调理帮助体内祛湿
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特别适合春季养生。
1、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2、命门穴: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3、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4、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5、丰隆穴: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条灸15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6、解溪穴: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每日艾灸15分钟。
二、拔罐
拔罐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等,一般拔罐时间15分钟为宜。身体不好的老人、体瘦者,拔罐时间应该减半。
三、运动排汗祛湿
运动出汗是很好的去湿气,身体里面的汗一定要出来,否则你的湿气太重。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四、饮食调理:
去湿的方法可以多吃热性的食物,例如姜、辣椒等,像薏米、茯苓、冬瓜、芡实等都是常用的去湿中药,也可以用来做药膳食用。饮食均衡,可适当多吃温热性的食物。
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去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所以,治疗水肿必用赤小豆,而实践证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
喝姜糖茶:干姜粉5-9克(每天1-2次),开水冲泡10-15分钟,加适量的红糖当茶饮。
春季祛湿方法多多,在日常生活中可多加留意。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