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5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我们经常听也经常说“七情六欲”,也听人说过七情致病,但究竟什么是七情,而七情致病又是什么原因,看看中医是怎么说的吧。
七情究竟是指什么?
中医这样说:过喜伤心 过怒伤肝 过忧伤肺 过思伤脾 过恐伤肾
情绪包括喜、怒、思、悲、恐、惊、忧7大类,它们分属于五脏,为五脏所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正常情况下,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忧)为肺志、恐(惊)为肾志。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即是对现代心理学中情绪的中医命名。比较中医学和现代心理学有关对情绪的认识,可以明确:情志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评价而产生的涉及心理、生理两大系统的复杂反应,具有内心体验、外在表情和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可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其反应和表达方式与个体心理、生理状态有关。情志不同于神志,不象意识那样是人脑的特有机能,不能象意识那样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也不能象思维那样对事物本质进行抽象和概括。因此,情志是不同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一类心理现象。
一般而言,“七情”是不会致病的。但情绪过度、持久或情志变化剧烈,不仅会影响人的气血正常运行,导致气血功能紊乱,还会损伤五脏,如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悲(忧)伤肺、过思伤脾、过恐(惊)伤肾。气血失调,脏腑功能逆乱,机体自愈系统发挥作用的基础就被损害了,甚至坍塌了,人生病也就不足为奇了。反之,五脏本身有疾患的人,也容易情绪失调。
七情所伤,不同于外感之伤。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多由皮毛口鼻而入,自表入里,从经络营卫之形身罹病而渐及脏腑;七情为病,则内应于 脏腑,由脏腑气血阴阳之逆乱偏倾而起,故病多发于里。因此,陈无择之 “三因说”将七情之伤称之为“内所因”。七情致病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 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伤及脏腑的阴阳气血,二则主要表现为气机的逆乱。
七情致病是什么原因
七情致病伤及内脏,主要是影响脏腑的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不同的情态刺激,对气机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解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酸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可导致气机郁结。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思虑过度,则伤心脾,暗耗阴血,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如何保持好心情
第一,要看情绪为什么会产生,是否来得过大过快。因此,平时就要培养自己应对情绪的能力——独立+善于合作。提高某些事件的应对能力,比如亲人丧失需要自己面对该怎么办?发生问题时如何和同事的进一步协调合作?从小不要过多依赖父母,尽量有自己的主见,善于模仿学习好的,改变自己不好的。善于自我批评,就会让自己更有力量。“现代人太自负,发生问题总是别人有错,适应环境能力下降,首先最重要是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第二,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身体变得强壮了,对情绪的耐受力会增加。可以增加户外活动,培养规律的睡眠习惯,尽量少熬夜和夜生活。患有情绪障碍的人,90%以上有睡眠障碍。好的睡眠习惯不亚于天生的性格禀赋对情绪的影响。
第三,增加团体活动。不要再“宅”了,一定要多跟人接触,定期和朋友聚会,少玩电子产品,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
第四,饮食适当。不要麻木进食补品,没有东西是一定要多吃的。适当吃点柠檬、香蕉等有助于好心情的食物。
情志活动的异常,既然能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那么,对已患的疾病就必然有所影响,或使病情加重,所以在日常生活,好好调节好“七情”,莫伤己身。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