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5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我们常听俗语说,筋长一寸寿延十年。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说拉筋活动,并且享受于拉筋完带来的舒适感。但是如何正确拉筋,你找到正确的方法了吗?
首先确认,你需要拉筋吗
俗话说:“老筋太短,寿命难长!”从前筋缩多数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但近十几年间电脑普及,中青年人甚至学生这些长期伏案工作和学习的人群都出现筋缩现象。你有没有筋缩?自查一下以下症状:1、颈紧痛;2腰强直痛;3不能弯腰:4、背紧痛;5、腿痛及麻痹;6、不能蹲下;7、长短腿:8、脚跟的筋有放射性的牵引痛;9、步法开展不大,密步行走;10、髋关节的韧带有拉紧的感觉;11、大腿既不能抬举亦不能横展;12、身体不灵活;13、肌肉收缩、萎缩:14、手不能伸屈(手筋缩短);l5、手、脚、肘、膝活动不顺。
中医把人的皮、肉、筋、骨、脉称为“五体”,其中筋尤为重要。古语有云,“筋长一寸,寿延十年”,《易筋经》中也记载了关于筋与健康的论述:“筋弱则懈,筋壮则强,筋和则康。”无论是中国传统的健身保健操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还是现代的体操、健身操、瑜伽,都很重视拉筋健身的步骤。如果时间或空间有限,不妨忙里偷闲练练“拉筋”,既能保持筋的活力,提高身体素质,又花费不了多少时间,对场地也没有多高的要求。
拉筋带来的好处
拉筋既是治疗,也是诊断。拉筋的原理说白了就是疏通经络,通过筋,把堵塞的经络疏通了,让气血通畅了,吸收消化都正常了,身体也就健康了。中医学来说,筋络和气血循环是相辅相成,筋络健康气血就会顺畅,五脏六腑也会跟着活动,拉筋是一种自主健康的管理方法。通过正确的拉筋,可疏通经络,加强气血循环,从而改善各种急性、慢性病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妇科病、心脏病、前列腺疾病及骨头错位和筋缩导致的疼痛,延年益寿。
下面就教大家几种常见好操作的拉筋方法。
1、天王托塔拉筋法
坐在地板上,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沉肩曲肘;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力尽量上托,直至有紧绷感(如图1);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将手掌在腰部收拳,拳心向上,反复做8~20次。
2、蹲坑拉筋法
这是最古老的自然拉筋法,其拉筋的部位之多甚至超过了卧位拉筋法。此法操作简单,就是在地上蹲5~40分钟,动作如同蹲坑拉屎一样,故称“蹲坑拉筋法”。名虽粗俗,但便于记忆、想像和回味。
蹲坑拉屎其实也是在拉筋,拉屎一次也是拉筋一次,锻炼身体自然而然,可以说“锻炼如同拉屎一样自然”,可随时随地开练。两脚分开蹲下容易,适合初学者;可慢慢增加难度,将双脚并拢,下蹲到底,双手抱腿、埋头,效果会更好,这便是道家所称的“婴儿抱”,人在娘胎里就这样。如果脱鞋下蹲难度更大,疗效也会更好。
双脚并拢,缓慢弯腰下蹲,屁股紧贴着脚后跟,双手环抱膝盖,背部自然放松,头轻轻下垂,如同婴儿在母亲肚子里的天然状态。
此法拉筋的范围广、部位多。几乎将卧位拉筋拉不到或拉不彻底的筋都可拉开,比如脚跟、脚踝、小腿肚、膝盖、胯部、骶髂、尾椎、腰部、胸部、肩部、颈部的筋缩,此法与卧位拉筋是极好的互补方法,可打通全身主要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和大小肠蠕动,是典型的“地毯式轰炸”疗法。
对绝大部分已知疾病都有帮助。对亚健康者是很好的养生、保健和康复方法。
3、金鸡独立拉筋法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两眼微闭。两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抬起一只脚,单腿站立30秒到1分钟,然后换腿进行,重复3次。没有基础性疾病的人,还可以循序渐进地练习升级版动作,即单腿站立,右手抓住右脚脚尖,然后尽量慢慢往后拉,同时身体要保持直立,骨盆不要倾斜(如图3),保持15~20秒,然后换另外一条腿做。
拉筋时的注意事项
1、在拉筋之前必须先热身,比如说,利用小跑步使体温增加,提高拉筋的成效,减少受伤的机会。
2、拉筋的动作要缓慢而温和,千万不可猛压或急压,或别人施加外力帮忙。只要用力不当,都会造成伤害。
3、拉筋的程度是要到感觉有点“张力”或“酸”,但一般别到“痛”的程度。拉筋到“痛”,濒临受伤的程度便十分接近了。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拉筋时间超过20分钟疗效更好,一次拉20分钟比分两次各拉10分钟好,而且治疗的病种更多。 需要强调的是,拉筋时间并非轻松的拉筋时间,而是拉筋强度足以令人感觉痛、麻、酸、胀之后计算的时间。不痛不痒地拉很长时间也没用。
需要注意的是,有高血压、心脏病、骨质疏松症、长期体弱者、大病初愈者等,一定要遵医嘱,不可擅做此类锻炼,以免适得其反。
拉筋时还需要注意,不要急于求成,可能会造成腿窝受伤。不适当的拉筋有时会出现肌腱拉伤。尤其缺乏运动者和老年人肌腱弹性差,更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跟腱和腓肠肌是较容易受伤的部位,严重时会出现肌腱部分撕裂,造成肢体肿胀、皮肤淤斑。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