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秋乏夏打盹 常按摩3穴位远离夏季打盹

时间:2019-03-25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我们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这一到炎热的夏季,好像爱打盹就和我们形影不离,导致人的精神头也不足,状态也不好。该如何控制夏打盹呢,不妨看看中医的方法。

夏季为何会经常打盹儿

人们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这句话是说人们在夏季容易打盹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站在中医的角度,则认为人们会夏季打盹是因为夏季气温升高后,人们的皮肤血管和毛孔扩张,血管口径随之变大,皮肤的血流量大大增加,供应大脑的血量就会相对减少,大脑就会自动进行保护性调整,减低兴奋性,人们就可因脑组织的自我抑制而产生困感睡意。另一方面,夏天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耗氧量加大,大脑一时无法调节对氧的依赖性,结果是人体机能暂时不能适应环境而感到困乏疲倦。还有一个原因,由于夏季炎热,温度过高,使人体大量排汗,而随汗液可排出大量的钾元素,又因钾元素得不到及时补充,从而导致人们夏季倦怠疲乏、精神不振。虽然夏季打盹属于十分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不断的打盹会给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学会控制打盹十分必要。

三种人要防打盹

1、老人要防坐打盹

因为老人睡眠时心率变慢、血管扩张、血流缓慢,流入各脏器的血液相对减少,很容易发生脑供血不足。醒来后会感到全身疲劳、头晕、腿软、耳鸣。如果老人白天打盹的次数明显增多,困意频繁,并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梦乡”,应警惕脑血管病变的可能,应及早去医院检查。预防措施就是,当发现家里老人坐着打盹,应立即将老人缓慢放至平卧位,远离危险环境和物品,以免发生意外。

2、司机开车防打盹

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疲劳驾驶。早睡早起,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避免过多的夜生活,更不要通宵娱乐。开车时不要吸烟。烟雾中含有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尼古丁初期对神经有兴奋作用,后期起抑制作用,使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逐渐衰退。一氧化碳会降低红细胞正常输氧能力,造成人体因缺氧发生困倦。

长途开车须休息。一般应每行车3至4小时后停车活动一下。有条件的可用冷水洗脸或用凉毛巾放在额头。出现困倦状态,莫要再强打精神行车,不要借助咖啡或浓茶提神,咖啡和浓茶只能带来一时的兴奋,但不能使你清醒地观察路面,作出正确的反应,而且短暂的兴奋之后是持续的抑制状态。

3、学生要防夏打盹

保证充足睡眠,不要熬夜。饮食合理,三餐要吃好吃饱,不要空腹上课。课间一定要活动,有困意时可用冷水洗脸。

穴位按摩防止夏打盹儿

中医认为,通过穴位按摩,可提解困提神,还能达到保健养生之功效。

百会穴: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的最高点,是手足三阳经及督脉阳气交会之处,按摩这里可以提神醒脑、升举阳气。用双手拇指或食指叠按于穴位,缓缓用力,有酸胀感为宜,持续30秒;同时可做轻柔缓和的环形按揉,反复5次。

太阳穴: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眼外角连线中点,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按摩此处不仅提神还可缓解头痛。用双手拇指或食指分别置于两侧太阳穴,轻柔缓和地环形转动,持续30秒。此法适用于各种人群,但不可用力过度,感觉酸胀即可。按摩次数可多可少,可视大脑疲劳的程度调整。

风池穴:此养生穴位位于项部,枕骨之下,与风府穴(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相平。这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按摩它除可提神外,还能缓解眼睛疲劳,特别对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或长时间伏案的人,效果更好。保持身体正直,两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风池穴,头后仰,拇指环形转动按揉穴位1分钟,可感到此处有明显的酸胀感,反复5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上一篇:腰椎间盘突出治疗需科学 常做7种锻炼有助恢复
  • 下一篇:睡前洗头当心诱发面瘫 日常怎么洗头才健康?
  • 无相关信息
    药品知识

    药品图文信息
    消除肝炎 积极行动:河南省医药院附属医院开展7.28世界肝炎日开展肝病公益会诊
    消除肝炎 积极行动:河南省医药院附属医院开
    重庆景城胃肠医院坑不坑?医疗水平、服务质量、收费标准一网打尽
    重庆景城胃肠医院坑不坑?医疗水平、服务质
    保护足部健康,为宝宝准备一双护足学步鞋
    保护足部健康,为宝宝准备一双护足学步鞋
    小雪时节应该如何养护肠胃健康?家中常备整肠丸,谨防肚痛腹泻
    小雪时节应该如何养护肠胃健康?家中常备整
    周文程荣获"2023年中泰中医文化交流使者"应邀出席“一带一路”沿线交流会
    周文程荣获"2023年中泰中医文化交流使者"应
    品牌就是力量|一正消炎镇痛膏强势登陆央视核心频道
    品牌就是力量|一正消炎镇痛膏强势登陆央视核
    洋参雪哈口服液作用都有哪些:肺肾双补,传世金方,补虚症,不上火!
    洋参雪哈口服液作用都有哪些:肺肾双补,传
    全球首支长效生长激素金赛增,价格不到国外产品的1/5
    全球首支长效生长激素金赛增,价格不到国外

      内科偏方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保健滋养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美容保健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皮肤偏方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肿瘤疾病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男科偏方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外科偏方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儿科偏方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妇科偏方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五官偏方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关于我们 | 打赏支持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