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5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痛经在治疗上,中医将痛经分为四种类型。根据症状不同,治疗方法也不相同。下面我们不妨来具体地了解一下。
由痛经引起的疼痛有不同的特点
1、子宫黏膜下肌瘤—痛经特点:因肌瘤向子宫黏膜方向生长,突出于宫腔,影响经血排出,故可引起子宫异常收缩,发生痛经,表现为下腹坠胀、腰酸背痛,并伴有经量增多及周期紊乱。
2、慢性盆腔炎—痛经特点:范围大。盆腔慢性炎症形成的瘢痕粘连以及盆腔充血,常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月经前后加重。痛经表现为双侧上腹持续性疼痛,可放射至腰部,有时伴肛门坠胀感。
3、盆腔淤血综合征—痛经特点:表现为范围广泛的慢性淤血性痛经,并有下腹痛、低位腰痛、经期乳房痛等症状。疼痛往往在月经前数天加重,来潮后第一或第二天减轻,也有少数持续痛。疼痛在患者站立一段时间后及跑、跳或突然坐下时加重,下午比上午重。常见于25~40岁妇女。
4、生殖道畸形—痛经特点:宫体过分前倾、处女膜闭锁等机械性阻塞,使经血流出不畅、积血,诱发子宫平滑肌不正常收缩,从而发生痛经。一般是出现逐渐加重的周期性下腹痛,下腹可能出现逐渐增大的包块。
5、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特点:继发性、进行性加重。所谓进行性是指疼痛多随局部病变的加重而逐年加剧。多位于下腹部及腰骶部,可放射至阴道、会阴、肛门或大腿,常于月经来潮前1~2日开始,经期第1日最为剧烈,以后逐渐减轻,月经干净时消失。疼痛的程度与病灶大小并不一定成正比。病变严重者如较大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能疼痛较轻,而散在盆腔腹膜的小结节病灶反可导致剧烈痛经。
痛经分为哪几种类型
气血虚弱:经期小腹绵绵作痛,月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蜡黄,食欲不佳,大便溏泻等。应服具有益气补血止痛作用的药物,如乌鸡白凤丸,还可多吃羊肉。
阳虚内寒: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月经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腿软,手足不温,小便清长等。应服有温经散寒,养血止痛作用的药物。比如红糖姜汤,对寒性痛经就非常有效。红糖具有补血、散淤、暖肝、祛寒等功效,生姜有补中散寒、缓解痛经的功效。二药合用,能补气养血,温经活血。
肝肾虚损:月经干净后1—2日出现腰酸腿软,小腹隐痛不适,或有潮热,头晕耳鸣等。应服具有益肾养肝止痛作用的药物。或是多吃点川芎丹参煲鸡蛋。
五款养生汤缓解女人痛经
首乌当归鸡汤
材料:何首乌15克,当归15克,红枣6颗,鸡肉适量,盐4克。
做法:鸡肉用沸水汆烫,捞起。再将洗干净的食材一起放到煲内,加1800毫升水以大火煮开,转小火慢炖30分钟,熄火前加盐调味。
功效:何首乌养血滋阴、祛风解毒;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鸡肉健脾胃、活血脉、温中益气。此汤对痛经患者疗效甚好。
山楂桂枝红糖汤
材料:山楂肉15克,桂枝5克,红糖30克。
做法:将山楂肉、桂枝装入瓦煲内,加清水2碗,用文火煎至l碗时,加入红糖,调匀,煮沸即可。
功效:具有温经通脉,化淤止痛功效。适用于女子寒性痛经症及面色无华。
五胡鸭肉汤
材料:五灵脂10克,延胡索9克,鸭肉500克,食醋、盐各适量。
做法:将鸭肉洗净,切块,用少许盐搽一遍,使鸭肉入味。五灵脂、延胡索洗净,放入碗内,加适量水,隔水蒸30分钟左右,去渣留汁。将鸭肉放入大盆内,倒上药汁,隔水蒸至鸭熟软,食前滴少许醋调味即可。
功效:五灵脂可活血散瘀,延胡索有活血散瘀、行气止痛、镇定安神的作用。鸭肉可滋五脏之阴、补血行水。此汤可改善痛经症状。
姜枣红糖水
材料:干姜、大枣、红糖各30克。
做法:将前两味洗净,干姜切碎末,大枣去核,加红糖煎,喝汤,吃大枣。
功效:具有温经散寒功效。适用于寒性痛经以及黄褐斑。
韭汁红糖汤
材料:鲜韭菜300克,红糖100克。
做法:将鲜韭菜洗净,沥干水分,切碎后捣烂取汁备用。红糖放入铝锅内,加清水少许煮沸,至糖溶后兑入韭菜汁内,即可饮用。
功效:具有温经、补气之功效。适用于气血两虚型之痛经,并可使皮肤红润光洁。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