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5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很多人知道小米粥有营养,但是对于小米粥的功效与作用却知之甚少,不知道它朴素的外表下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优点。
在你没胃口、食欲差的时候,小米粥的作用不亚于开胃菜。你知道小米粥的功效与作用吗?
小米粥的功效与作用
常吃小米粥对身体会非常有帮助。
小米又称要米,我国北方许多妇妇女在生育后,都有用小米加红糖来调养身体的传统。小米熬粥营养价值丰富,有“代参汤”之美称。
由于小米不需精制,它保存了许多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小米中的维生素B1可达大米的几倍;小米中的无机盐含量也高于大米。
驱寒养胃的小米粥
小米的功效与作用
小米的功效:
小米具有防治消化不良的功效。小米具有防止泛胃、呕吐的功效。小米具有滋阴养血的功效,可以使产妇虚寒的体质得到调养,帮助她们恢复体力。
除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外,小米中色氨酸含量为谷类之首,色氨酸有调节睡眠的作用。中医认为,小米味甘咸,有清热解渴、健胃除湿、和胃安眠等功效。用小米煮粥,睡前服用,易使人安然入睡。
小米滋阴,是碱性谷类,身体有酸痛或胃酸不调者也可常常吃。小米也能解除口臭,减少口中的细菌滋生。
小米的丰富氨基酸帮助预防流产,抗菌及预防女性阴道发炎。小米对抗泻肚子、呕吐、消化不良及糖尿者,都有帮助。
若是泻肚子,可把小米炒过才煮,消化不良或呕吐时,可用小米熬成粥吃,怀孕妇女若是早晨有不适,或在产后调养,可把小米熬成粥,常常吃。
小米宜与大豆混合食用。这是由于小米的氨基酸中缺乏赖氨酸,而大豆的氨基酸中富含赖氨酸,可以补充小米的不足。小米粥不宜太稀薄。
驱寒养胃的小米粥
小米入脾、胃、肾经,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煮小米粥时,待到粥熟后稍稍冷却沉淀,可以看到粥的最上层浮有一层细腻的粘稠物,这就是粥油,具有保护胃粘膜、补益脾胃的功效,最适合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食用。特别说明的是,新米的补益效果优于陈米。
小米粥是健康食品。可单独煮熬,亦可添加大枣、红豆、红薯、莲子、百合等,熬成风味各异的营养品。
小米磨成粉,可制糕点,美味可口。将小米、紫米、玉米馇、红豆、绿豆、花生豆、红枣一起煮至黏稠状,这种粥营养较全面,富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尤适宜食欲欠佳、肠胃不好以及盆血的人食用。
小米因富含维生素B1、B2等,具有防止消化不良及口角生疮的功能。
小米具有防止泛胃、呕吐的功效。
它还具有滋阴养血的功能。可以使产妇虚寒的体质得到调养,帮助她们恢复体力。
驱寒养胃的小米粥
中医认为小米味甘咸,有清热解渴、健胃除湿、和胃安眠等功效。
适用人群
是老人、病人、产妇宜用的滋补品。
特别提示
宜与大豆或肉类食物混合食用。
小米粥不宜太稀薄。
小米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并不比大米更好,因为小米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并不理想,赖氨酸过低而亮氨酸又过高,所以产后不能完全以小米为主食,应注意搭配以免缺乏其他营养。
驱寒养胃的小米粥
营养优势:
1、含有丰富的脂肪,为大米7.8倍,且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
2、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为大米的4.8倍。
3、膳食纤维含量丰富,为大米的4倍。
4、含钾高含钠低,钾钠比大米为9:1,而小米为66:1,经常吃些小米,对高血压患者有益。
5、含铁量高,为大米的4.8倍;含磷也丰富,为大米的2.3倍。这就是小米能补血、健脑的原因。
小米粥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营养价值较高,每100克小米含蛋白质9.7克、脂肪3.5克,都不低于稻、麦。
驱寒养胃的小米粥
一般粮食中不含有的胡萝卜素,而小米每100克含量达0.12毫克,维生素B1的含量位居所有粮食之首。
小米含糖也很高,每百克含糖72.8克,产热量比大米高许多。因此,对于老弱病人和产妇来说,小米可以说是最理想不过的滋补品。
我国北方许多妇女在生育后,都有用小米加红糖来调养身体的传统。小米熬粥营养价值丰富,有“代参汤”之美称。
小米之所以受到产妇的青睐,皆因同等重量的小米中含铁量比大米高一倍,维生素B1比大米高1.5~3.5倍、维B2高1倍,而现在被称为第七营养素的纤维素更比大米高出2~7倍。
因其含铁量高,所以对于产妇产后滋阴养血大有功效,可以使产妇虚寒的体质得到调养,帮助她们恢复体力。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2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