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25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绿豆性寒味甘,一到夏季,我们为了下火,就会熬制绿豆汤,甚至把绿豆汤当做水来喝。可在这里告诫大家,绿豆汤并非人人喝得,在饮用之前,你需要知道以下事项:
喝绿豆汤的六大注意事项
1、不用铁锅煮绿豆汤
煮绿豆汤时,用铁锅最不合适。绿豆的大部分活性成分都在绿豆皮里,绿豆皮中的类黄酮和金属离子作用之后,可能形成颜色较深的复合物,使绿豆汤的颜色发黑,食用后会造成肠胃不适和消化不良。所以煮绿豆汤用砂锅最为理想。
2、煮绿豆汤时别加碱
绿豆富含维生素B,它是绿豆解暑特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弥补出汗时的营养损失。而碱会严重破坏维生素B。同时,绿豆中的类黄酮抗氧化成分也会因为加入碱而损失,致使结构变化,颜色转为黄色。所以,煮绿豆汤最好不要加碱,如果希望把汤煮得黏一些,可考虑加入少量燕麦片或糯米来“增稠”。
3、绿豆汤不可天天喝
绿豆汤适当喝是没问题的,一般成人一周喝2至3次,每次一碗即可。幼儿则要具体依照体质而定,最好先咨询一下医师,因为绿豆中蛋白质含量比鸡肉还多,大分子蛋白质需要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小分子肽、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幼儿的肠胃消化功能相对较差,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掉绿豆蛋白,容易因消化不良导致腹泻。一般来说,小孩2至3岁开始吃粥时,可适量加点绿豆。6岁过后,才可饮用成人量。
4、不能空腹喝绿豆汤
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说,绿豆性较为寒凉,空腹饮用容易对脾胃造成伤害。体质寒凉的人本来就有四肢冰凉乏力、腰腿冷痛、腹泻便稀等症状,而吃了绿豆反而会加重症状,甚至引发诸如腹泻、气血停滞引起的关节肌肉酸痛、胃寒及脾胃虚弱引起的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5、不能过量喝绿豆汤
绿豆汤虽好喝,但也不能过量饮用。绿豆中含有的低聚糖容易使人胀气,而且绿豆属于不易消化的食品,过量饮用易损伤脾胃,而女性朋友过量饮用绿豆汤的话,还会容易引发腹胀、痛经等毛病。
6、绿豆有时不能和中药一起吃
绿豆本身是一味中药,如果患有外感风热、暑热内侵等热性病时,在服用中药的时候再适当服用绿豆汤,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但如果有胃肠薄弱肢酸乏力、全身畏寒、腰腿冷痛、腹泻等症状的人在服用中药的时候则应该禁食绿豆,否则,不仅会降低药物疗效,而且还会加重病情。所以,服中药时能否吃绿豆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及所服中药性味而定。
四类人不宜喝绿豆汤
1、月经期的女性别喝绿豆汤
月经期的女性身体处于失血的状态,体质偏寒,所以不宜再喝偏寒的绿豆汤。否则会导致女性气滞血瘀,引起腹痛或加重痛经及经期不适。
2、体质寒凉的人别喝绿豆汤
因为绿豆性寒,体质寒凉的人喝了绿豆汤,容易引起腹泻等现象,而且可能会降低消化系统的免疫力,所以体质寒凉的人群不宜喝绿豆汤。
3、体质虚弱的人别喝绿豆汤
绿豆中含有较高的蛋白质,需要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小分子肽和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体质偏弱的人群,像老人和小孩,一般肠胃功能较弱,难以在短时间消化掉绿豆蛋白,容易因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等现象的发生。
4、服药老人少喝绿豆汤
患有高血压、高血糖等慢性疾病,需要每天按时服药(尤其是中药)的老年人,还是要少喝绿豆汤。《本草纲目》中说绿豆“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绿豆具有较强的解毒作用,同时也可降低药物的药性。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明,绿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生绿豆水浸磨成的生绿豆浆蛋白含量颇高,内服可保护胃肠黏膜。绿豆蛋白、黄酮类化合物可与有机磷及汞、砷、铅等重金属结合形成沉淀物,使之减少或失去毒性,并不易被胃肠道吸收。因此,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每天绿豆的食用量最好不要超过10克,并且与服药时间最好相差2小时以上。
绿豆汤的烹饪技巧
将绿豆洗净,控干水分倒入锅中,加入开水,开水的用量以没过绿豆2公分为好,煮开后改用中火,当水分要煮干时,加入大量的开水,盖上锅盖,继续煮20分钟,绿豆已酥烂,汤色碧绿。
1、喝水消暑
如果只是想消暑,煮汤时将绿豆淘净,用大火煮沸,10分钟左右即可,注意不要久煮。这样熬出来的汤,颜色碧绿,比较清澈。
喝的时候也没必要把豆子一起吃进去,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消暑功效。
2、煮烂解毒
如果是为了清热解毒,最好把豆子煮烂。这样的绿豆汤色泽浑浊,消暑效果较差,但清热解毒作用更强。
由于其具有利尿下气的功效,因此食物或药物中毒后喝,还能起到排除体内毒素的作用。
3、混煮更佳
绿豆与其他食品一起烹调疗效更好。
如防中暑可以喝绿豆银花汤:取绿豆100克、金银花30克,加水适量煮10分钟左右即可,喝下清汤暑气全消。
绿豆、黄花菜、大枣各适量,以水煎服,可治上吐下泻。
日常饮食中多吃些绿豆汤,有一定的祛铅毒功效,还能降低血压和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等。
4、不宜煮过烂
绿豆不宜煮得过烂,以免使有机酸和维生素遭到破坏,降低清热解毒功效。然而,未煮烂的绿豆腥味强烈,食后易恶心、呕吐。
绿豆汤并非人人喝得,您记住了吗?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