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8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现在很多药茶凭借营销的健康概念,深入人心。但是在喝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中草药茶以及主打有中医疗效的饮品,它是药,而后才是饮品。
药草茶严格来说算中药
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中草药泡茶严格来说,算是药,而不是普通的茶。
现在很多人都习惯饮用药草茶,加上越来越受欢迎的凉茶市场,各种中草药在各类饮料中时常露面。对此,如果是一些大家都很熟悉的凉茶饮料,用的药材都比较温和,一般属于药食同源,本身产品也完全属于食品行列,喝起来就没有太多禁忌。虽然从健康角度来说我们还是建议大家多喝白开水,少喝各种饮料,但这种凉茶饮料总体来说都还是很安全的。
但是,如果是自己用中药材浸泡出的茶饮,那还是应该更慎重一些。否则可能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中草药不能随便泡茶喝
中药品种多,来源广,加上质地、口味等不同,有些中药可以泡茶,有些则不能。比如西洋参、龙眼肉、枸杞子、陈皮、莲子心、生姜、胖大海、薄荷、乌梅等等,都可以泡茶。而有些质硬、味苦、有刺激性之类的中药,就不能泡茶用。特别是有一些中药材,本身是有毒性的,更不能随便泡茶。比如附子,又称乌头或附片,其中的乌头碱是有毒的。临床用药时用到的药材,基本都是专门炮制过的,但如果炮制不当、剂量过大或煎煮时间不对,仍可能引起中毒反应。这种药材就绝对不能用来随便泡茶喝。
此外,中药冲泡也应当选用适宜的器具,建议选择砂质、陶瓷、玻璃的茶壶,带盖的保温杯也可,但不要用铜、铁、铝等金属器具。
三种药茶不宜常喝
1、胖大海。可以缓解风热感冒导致的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常用来泡茶喝。但长期喝胖大海茶会出现大便稀薄、胸闷等副作用,突然失音和脾虚的老年人更应慎用。
2、决明子。可缓解上火和便秘等症状,还能降血脂,可用来泡茶喝。由于决明子性寒凉,服用过多会损伤正气,伤害脾胃功能,长期饮用会引起腹泻,平时肠胃不好的人应慎用。
3、甘草。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改善心慌气短等症状,但用的量和时间必须根据病情轻重来调整。由于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服用过多时会引起血压升高,导致水肿和低血钾。
此外,干花泡茶也不是绝对安全,如饮用野菊花茶后,少数人会出现胃部不适、肠鸣、大便稀等症状。老人最好不要将干花、中草药当补品饮用,无论剂量过大还是服用时间过长,都有可能发生毒副作用。如果希望长期喝药茶来调理身体,建议咨询中医医生或药师,遵医嘱严格限制服用剂量和时间。正在服西药的患者更应注意,以免发生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损害健康并引发危险。
扩展:药茶的六种常见饮法
一、冲泡:冲服是将茶叶或配好的药茶放置在容器中,含有茶叶的药茶适宜用陶器或瓷器,既能保持药茶原有的色香味,又不烫手;如不含有茶叶则可选用保温杯,能保持水温,有利于药物的有效成分浸泡出来。用沸水冲泡后可加盖焖上一段时间,一般可冲泡2-3次,单方或只有2-3味者,用于发汗、解表散寒、止痛、止痢、明目等目的的药茶常用冲服法,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茶也可考虑采用冲服。
二、煎汁:将药茶中的诸味药物加水煎,取汤汁饮服。当药茶中含有较多药物,或者药叶中含有的药物需要煎煮一定时间后才能浸出有效成分时应当考虑采用这种方法。一般治疗慢性病的药茶多于煎汁后服用。
三、调服:调服的方法有二种,一是将茶叶或药茶中的诸味药物研末,再用其他药物煎汤调服;二是将不含茶的药物研末,再用茶汁调服。
四、和服:和服是在已经冲泡好或煎好的药茶汁中和入米醋或酒饮用,这种服用方法多用于祛寒、止痛,如治痢疾和心痛等。
五、含服:含服是将药茶汁先含在口腔内,然后慢慢咽下。这种服用方法适用于口腔疾病如急慢性咽喉炎、口腔溃疡、牙周炎等。
六、分服:将药茶汁分次饮服,例如分成上、下午2次服用。这种服用方法多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
最后提示大家,大部分的药物,其实都不能与茶水同服。所以说,我们在吃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内科偏方 |
生活小秘方(267) 消化系秘方(185) 循环系秘方(137) 呼吸系秘方(159) 泌尿系秘方(73) 神经系秘方(29) 传染系秘方(36) 分泌系秘方(36) |
保健滋养 |
补气篇(103) 抗老篇(58) 补血篇(77) 解毒篇(93) 健体篇(180) 安神篇(43) |
美容保健 |
润肤篇(80) 健鼻篇(28) 增白篇(46) 除臭篇(47) 明目篇(40) 生发篇(33) 抗皱篇(58) 洁齿篇(23) |
皮肤偏方 |
斑秃方(62) 痤疮方(39) 雀斑方(54) 荨麻疹方(53) 湿疹方(45) 脱发方(38) 白发方(70) 黄褐斑方(45) |
肿瘤疾病 |
肺癌方(36) 胃癌方(39) 肝癌方(41) 食管癌方(41) 白血病方(20) 鼻咽癌方(38) 阴茎癌方(38) |
男科偏方 |
阳痿偏方(62) 早泄篇(23) 遗精(51) 男子不育(0) 性欲低下(31) 前列腺病(8) 阴囊病(7) |
外科偏方 |
除痔方(42) 烧烫方(20) 跌打方(24) 骨症方(26) 炎症方(56) |
儿科偏方 |
消化疾病秘方(98) 呼吸疾病秘方(73) 皮肤疾病秘方(13) 泌尿疾病秘方(10) 传染疾病秘方(9) 神经疾病秘方(78) 寄生虫病秘方(44) 口腔疾病秘方(40) |
妇科偏方 |
月经病(89) 妊娠病(41) 宫颈癌(62) 产后病(42) 带下病(16) 不孕症(57) 妇科杂病(41) 乳腺癌(51) |
五官偏方 |
耳病方(22) 喉病方(22) 眼病方(35) 口腔病方(34) 鼻病方(8)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以医生诊断及医疗为准。 ┊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5 yp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药品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06013414号-7 公安备:42010502001036